查看原文
其他

天水麻辣烫火了!记者如何在平淡中寻找“热辣滚烫”?

丁思 庖丁解news 2024-06-04

请点击👇下方卡片关注“庖丁解news”

“星标★”小牛哦!

怎么!就!火了呢?


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故里甘肃天水,突然爆火不奇怪,奇怪的是,为啥是因为“麻辣烫”火了?


3月14日,甘肃天水,游客正在品尝麻辣烫。九美旦增 摄


“天水麻辣烫”爆火全网半月有余,和前往现场采访的同事聊及此事,作为甘肃人的她仍有些懵,“怎么就火成这样了?”


爆火,真是一门玄学。且不论为何火,哪里火了,作为媒体记者的我们,首先得考虑如何接住“这团火”。


如何接住热乎乎的“麻辣烫”?

01

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“甘肃麻辣烫”就在网上有爆火的端倪,同城媒体同行们开启了“探店”模式,用Vlog的形式向全网介绍独一份的甘肃麻辣烫。几天之后,“宠粉升级”的甘肃天水,因一碗麻辣烫成为全网最亮的那颗星,分社记者组成了前后方报道团队。


(1)赶赴现场,火爆程度超想象。3月14日,“90后”记者闫姣等一行4人早上7点多就从兰州家中出发,坐着动车前往甘肃天水。虽已在网络看过人潮涌动的视频,抵达现场后的同事们,仍被排队5个多小时热情的食客所震慑。


2024年3月中旬,中新社甘肃分社记者一行在甘肃天水采访爆火后的麻辣烫。九美旦增 摄


在现场,分社记者发出《甘肃天水开启麻辣烫“狂欢周” 热闹程度胜过年》《天水麻辣烫:红油辣子是灵魂 游客千里奔赴》等图文视频稿件,并完成直播《味蕾中国 | 被天水麻辣烫香翻了?我们替你安排上!》。


结束在天水4天的采访,分社记者始终都没有吃到当地最火爆的天水四合院里的麻辣烫。因为,真的太火爆了!


(2)追根溯源,努力找寻差异性。天水麻辣烫爆火后,铺天盖地的新闻接踵而至。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,找寻中新社的“独一份”?这与记者敏锐观察力和深入采访分不开。


《甘肃天水开启麻辣烫“狂欢周” 热闹程度胜过年》这一条稿件,便是借着麻辣烫“吃货节”的举办为由头,综合现场观察而成,被百余家媒体所转载,突显了“狂欢”的氛围。


3月14日,甘肃天水,游客手举挑选的麻辣烫食材“蔬菜花束”。九美旦增 摄


在找寻差异性方面,我们更侧重追踪溯源,从源头找寻天水麻辣烫的成功秘诀,摄影记者前往天水甘谷县,拍摄走红的辣椒和花椒,获得社会高度关注。


(3)前后配合,延续“麻辣烫”余温。一碗麻辣烫带火了一座城,围绕天水可以去操作的,不仅只有这一碗麻辣烫。除了前方记者带来的“新鲜食材”,后方也要做好外围采访延续余温。


我们发出的稿件《一碗甘肃麻辣烫,盛得下多少“出乎意料”?》,从多方渠道向外界介绍天水,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。


3月14日,甘肃天水,商家正在制作麻辣烫。九美旦增 摄


复盘此次报道,我们需要学习和总结的仍有很多。前方报道任务分解消化不够及时、直播人太多信号时断时续、缺乏综合厚重分析类稿件等等,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,且悟且行且进步。



如何在平淡日常中找寻“热辣滚烫”?

02


作为一名地处中国西北的记者,能够遇上如此“滚烫”之事,可谓是“泼天的富贵”。


然而,这样的“富贵”可遇不可求,我们更需要修炼的,是在平淡日常中找寻“热辣滚烫”的功夫。


(1)紧盯“地域大熊猫”,做行业领域专家。敦煌、文博、考古、丝路、黄河等关键词,是甘肃的“地域大熊猫”,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。


跟这些词汇相关的事件、人物,抑或是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事件,都是“热气腾腾”的新闻。


2024年2月,中新社甘肃分社记者丁思和同事采访《黄河母亲》城雕的作者何鄂。


以敦煌为例,今年初,载着网红博主“B太”游敦煌的敦煌出租车大姐何玉秀走红网络,她只是热忱西北人中平常的一位,但却是外界了解和打开敦煌的一扇窗。


我们约访了何大姐,采访了她的出租车同事们,完成这一篇故事《敦煌印象:不只有莫高窟,还有热辣滚烫“何大姐”》。


常言道记者是“杂家”,什么都要略知一二,但精通深究某一领域、做行业内的专家才是当下媒体时代更为迫切的。


我写过很多热乎乎的台商小故事,对年轻一代台商的观念尤为关注。


在一次省台办举行的例行活动中,从年轻台商的发言嗅出了新闻的味道,会后抓住采访,发出稿件《台商欲突破“小确幸”氛围 盼“向西转型”落地生根》。


在自己熟悉、擅长的领域,将热爱发挥到极致,成为该领域的专家,这样才能够运用专业知识,让新闻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表达。


(2)保持一颗好奇心,“十万个为什么”常问常新。记者做久了,很容易会陷入惯性思维和固有的写稿套路。如何激发采访的创作欲?如何写出新鲜热乎的文字?唯有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敏感、好奇和探索欲。


2023年9月,记者采访有“汉字叔叔”之称的美国学者理查德·西尔斯。


记者都有颗“八卦”的心。一方面说明了记者需要广泛收集信息源,另一方面,刨根问底、追根溯源,也应该是一名记者保持客观报道的内驱力。面对一件事情的发生,不是有闻必录,而是更应该思考,它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发生?为什么会这样发展?是哪些人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?


我身边的年轻人为啥也喜欢去社区食堂?带着这样的好奇,我和同事采访发出稿件《(神州写真)从“老龄”到“全龄”,社区食堂拓展社交新空间》,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。


敦煌旅拍为何这么火?那就去拍一套。我的同事不仅体验式拍摄了敦煌写真,并发出稿件《敦煌舞“出圈”徜徉沙海 “飞天旅拍”成丝路游“新宠”》。


十万个为什么,常问常新,常写常新。


(3)打破刻板印象,另辟蹊径挖掘“出乎意料”。甘肃竟然也是花成海?甘肃竟然还有大江大河?甘肃竟然还是中国芯片大省、民谣乐队的乐土、中国“菜篮子”产品重要供应区之一……


3月14日,甘肃天水,游客品尝麻辣烫。近日,甘肃天水麻辣烫在网络平台火爆,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品尝。九美旦增 摄


从古至今,大漠、戈壁、边塞、骆驼、干旱成为外界对于甘肃的刻板印象。近年来,中新社甘肃分社另辟蹊径力求差异化报道,挖掘推介甘肃不为外人所知道的另一面,写出新意。


《甘肃有杏:本是同根属,何以俏销他乡》《武侠剧中的忘忧草,开遍了甘肃庆阳黄土塬的房前屋后》等稿件,向外介绍了甘肃丰富多彩口感丰富的美食。《甘肃铜奔马爆款文创“一马难求”:活了文物,火了博物馆》,向海内外介绍了甘肃深厚的千年文化。


(4)保持学习节奏,怀有同理心。新闻,首要强调“新”,即新意,是新鲜,是以前没有的。


如今,层出不穷的新技术,以及不同层次读者的多样化需求,给媒体人的创新意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
2024年3月中旬,中新社甘肃分社记者闫姣(右)在甘肃天水采访直播爆火后的麻辣烫。九美旦增 摄


唯有迎风而上,保持学习的节奏,主动拥抱新技术,熟练掌握运用相关技术,提升讲故事的综合能力。另外,记者要始终怀有体悟人间悲喜的同理心,尽可能去理解采访对象的感受、思想和行动,去换位思考。


非常有幸,让我通过记者这份职业,透过多个视角,接触和了解这个时代的更多切面,进而发现平淡日常中隐秘的“热辣滚烫”。


作者:丁思(中新社甘肃分社采编中心主任)

编辑:魏园

责编:吴旭




推荐阅读


曝了也爆了,“3·15”报道咋火的?用“新质”思维报两会,这些“小新”有点新
“95后”记者两会报道初体验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